
海委會印太區域打擊海廢治理論壇花蓮開議 聚焦政策法制架構、創新科技等議題
海洋委員會印太區域打擊海洋塑膠廢棄物治理論壇11月13日在花蓮舉行,帛琉、馬爾地夫、印尼、日本、泰國、越南、菲律賓、台灣等8國產官學界近80名代表參與,聚焦「政策與法制架構」、「創新科技」及「ESG治理中的公私協力」等三大議題,商討透過政策法規、創新科技與公私協力,建立塑膠廢棄物治理及區域合作網絡,跨國合作應對海洋塑膠問題。

海委會副主委黃向文、花蓮縣長徐榛蔚、東華大學校長徐輝明等人到場黃向文說,活動擇定花蓮,期能讓各國人士深入認識當地自然韌性,徐榛蔚說,永續是花蓮日常,國際合作才能有效處理海廢。
帛琉農業、漁業與環境部部長Steven Victor說,太平洋島國承受高密度海漂垃圾,合力改善生物多樣性,推動藍色太平洋計畫,期能籌措資金推動相關工作,感謝台灣支持海洋科技、培訓、減塑。

台灣、馬爾地夫、印尼、泰國等代表概述相關政策及法規,台灣海洋保育署從調查與監測、清除、回收再利用、教育宣導與擴大國際合作交流等面向著手,旗下現有近6000艘環保艦隊、約5000名潛海戰將及海廢再生聯盟,馬爾地夫增收塑膠關稅、禁用低容量寶特瓶、限制旅館一次性塑膠用品,成功減量垃圾76%。印尼政府通過三項重要法規,並藉由國家行動計畫、愛海月活動,期能達標2025年減量海廢70%,泰國2019年、2022年、2025年三階段禁用塑膠瓶蓋、保麗龍容器、薄塑膠袋及一次性塑膠杯、吸管,並推廣生物可分解零廢棄杯,遠東新世紀參展攜手國際環保組織協助馬爾地夫等島國回收海廢,並結合業者再製球鞋及服飾,印尼與越南介紹利用海藻製作生物塑膠、回收塑膠應用鋪設道路、推廣運用熱解技術轉化塑膠廢棄物變身燃料,透過無人機與衛星定位系統監測塑膠廢棄物熱點,並推動創新塑膠廢料再生能源技術,另透過海洋屋鼓勵漁民回收。
泰國亞洲及太平洋區域資源中心、日本潔淨海洋材料聯盟(CLOMA)、越南非政府組織GreenHub舉例分享企業協力、社區減塑行動及女性生計改善。
海委會總結未來續朝落實跨國協作、強化創新科技投資應用、提升公司協力落實ESG等三面向努力,並透過技術交流工作坊、數據共享平台,促進印太地區產業合作。圖/海委會提供、文/高培德

#高雄捷運報 #高雄新聞 #高雄在地媒體 #鮮新聞 #高雄新聞網 #鮮週報 #海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