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期】祖孫攜手傳承 世代好手藝

【記者/薛琬臻報導】「蒸籠」是家庭中必備的器具,市面上充斥各式不同材質的蒸籠,但唯有竹蒸籠,才能保留食物原有的風味,而位於五福四路上,經營超過一甲子的萬先蒸籠店,以製作手工蒸籠聞名,祖孫兩人攜手,共同傳承世代的好手藝。

手製蒸籠 傳承逾一甲子
在五福四路上,總會看到沿路兩旁排滿販售的蒸籠,無論是堆積如山的成品,還是師傅現場製作的半成品,儼然形成一條「蒸籠街」。在地經營超過一甲子的萬先蒸籠店,第二代老闆黃先化從金門飄洋過海,開啟世代相傳的傳統手藝。第四代老闆黃重慶說:「是從曾祖父開始,當時沒有店面,是以沿路叫賣的方式,到阿公(黃先化)經營之後,才開始有店面的模式。」早期的五福四路,就已經是販售蒸籠、藤椅、泡澡桶、雜貨等等物品的地方,雖然周邊景物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極具現代化,但唯一不變的,還是整排的低矮房子與滿街的手工製品。



無心插柳 踏入蒸籠世界
原本在北部從事電子行業的黃重慶,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公司倒閉,轉而回到高雄找尋新的工作。由於世代都是從事竹製蒸籠行業,黃重慶對於蒸籠並不陌生,但真正開始接觸製作,是在5年多前,他說:「回到高雄後,原先要找其他工作,但是看阿公一個人,年紀那麼大,又那麼辛苦的在作蒸籠,所以想說先幫他的忙,做一做就被阿公拉進來了。」
黃重慶表示,剛開始並沒有打算接手,但身為長孫,再加上不忍爺爺一個人辛苦的製作蒸籠,於是便踏入自己都沒想過的蒸籠行樣。由於竹製蒸籠的製作,需要經過好幾百道不同的工序,所以是機器無法替代的,但也因為黃重慶的加入,讓業績蒸蒸日上。



品質保證 食安刺激業績
不同於市面上以桂竹製作的蒸籠,萬先是使用單價較高的孟宗竹,是高雄目前唯一使用孟宗竹的店家。無論是鐵製、不銹鋼還是竹製的蒸籠,唯獨竹製的蒸籠才是最佳的材質,黃重慶說:「竹製的蒸籠可以把多餘的水分吸收掉,蒸出來的饅頭比較好吃,也比較有天然的古早味。」除了製作手工的蒸籠外,萬先還提供維修服務,只要有問題,都會幫忙顧客處理。
黃重慶表示,購買的客群都是以家庭主婦為主,他說:「現在外面很多東西都不健康,很多人都會選擇買原物料做一些饅頭、包子,自己做、自己蒸。」接連不斷的食安風暴影響之下,更是讓蒸籠的業績長紅,再上保養得宜的話,蒸籠在一般家庭的使用期限可達50、60年之久,也成為時下的新寵兒。



人才短缺 積極保留傳統
目前黃重慶跟黃先化祖孫兩人,一同經營蒸籠的家業,但由於年輕人較不喜歡從事這個行業,所以也出現人才短缺的問題。黃重慶說:「支持年輕人加入,有興趣的話,我會很樂意傳授。」未來,黃重慶也希望將這項傳統技藝交給孩子,讓它一代傳一代,永久流傳。
黃重慶表示,現在還是爺爺在掌權經營,輪到自己接手後,期望加入其他創新元素,將萬先擴展更大,讓人一提到蒸籠,就想到萬先。從原先不願意接手家業,到現在能夠獨立完成製作,黃重慶說:「做久了以後,感覺還蠻不錯的,最起碼我會的技術,別人不會,有一個手藝,也不會餓到。」從小慢慢累積的技術,到重新掌握蒸籠製作的精髓,黃重慶笑說做這行要講求天分,但也由於長期的耳濡目染之下,讓他能夠在短時間之內出師,和爺爺一起撐起蒸籠家業,讓這個傳統手藝繼續傳承下去。



攝影│洪正達 美術設計│張語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