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 院聘職能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在「我做故我在」(To do is to be)的信念下,應用活動為治療媒介,促進身、心、靈之安適感。

許世昌職能治療師介紹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
院聘職能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在「我做故我在」(To do is to be)的信念下,應用活動為治療媒介,促進身、心、靈之安適感。

 
成人職能治療
骨科職能治療
兒童職能治療
早期療育評估
副木製作

前臂的旋前 (pronation) 和旋後 (supination) 動作與職能活動 (occupation)

何謂前臂的旋前 (pronation) 和旋後 (supination)?

看英文比較容易理解。Prone是俯臥,Supine是仰臥。所以,「旋前」就是手掌朝下的前臂動作;「旋後」則是手掌朝上的前臂動作。

因為旋前和旋後是前臂的動作,所以做的時候手腕不能彎曲,但也不用太翹,保持在正中姿勢 (neutral position) 即可。

大家想想這一組動作跟哪些職能活動或日常生活活動有關呢?

1. 看書的時候「翻書」的動作

2. 「倒水」的動作

3. 「轉喇叭鎖門把」開門的動作

4. 使用螺絲起子「轉螺絲」的動作

5. 其他相關職能活動




first service


認識開放鍊動作(活動)與閉鎖鍊動作(活動)

何謂「開放鍊」動作?又何謂「閉鎖鍊」動作?

首先要知道四肢的「近端」和「遠端」,是以靠近身體中線的遠近決定。例如:肩膀之於手肘、手腕、手指,肩膀為近端,其餘為遠端;手肘之於手腕、手指,手肘為近端,其餘為遠端;手腕之於手指,手腕為近端,手指為遠端。最簡單的區分,可以將「大關節」(如肩膀、手肘、髖關節、膝關節等)視為近端,把「小關節」(如手腕和手指、腳踝與腳趾)視為遠端。

大部分的情形下,近端關節以「穩定」為主要目的,遠端關節則以「活動」為主要目的。

「開放鍊」動作,就是指近端不動,遠端活動的動作,例如:吃飯、穿衣、投籃、丟球、寫字、走路時腳底離開地面的階段……等。可以說大部分的日常生活動作和復健活動是屬於「開放鍊」。

「閉鎖鍊」動作,則是指遠端不動,近端活動的動作,例如:伏地挺身、拉單槓、蹲站、走路時腳底接觸地面的階段……等。大多是與肌力或肌耐力訓練有關。

以上簡單的介紹「開放鍊」與「閉鎖鍊」動作/活動的差異,以後若是治療師或運動教練說到它們,就不會雞同鴨講了!




first service


中風後要怎麼做?職能治療師告訴您!

職能治療師許世昌:
中風後
第一,注意腦中風危險因子(占90%,有10%原因不明)。
第二,調整生活作息(食衣住行育樂)。
第三,認真復健 + 回歸生活。




first service


再談拉筋的重要性:目的與時機

「拉筋是什麼?目的為何?」「拉筋會讓動作出來嗎?」「拉筋不能讓動作出來!?那為什麼它很重要?」「拉筋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

中風或脊髓損傷後,會造成半側、下肢、或四肢肌肉張力異常情形,加上肌肉無力或不足,導致上肢或下肢無法做出主動動作。

中樞神經控制正常肌肉張力

會出現異常肌肉張力,乃是由於控制張力的中樞神經出問題,而中樞神經的恢復是十分緩慢的,無法在短時間內讓肌肉張力「正常化」。

異常的肌肉張力會影響肌肉收縮的效能,間接影響主動動作的產生。此外,肌肉張力太強也會影響關節活動度,所以須盡早執行「被動關節運動」。

那麼何時需要拉筋?

想一想運動員何時拉筋?「運動前」和「運動後」是吧?

中風早期異常肌肉張力,通常是無或低張力,到後來會進展到高張力。拉筋的目的主要是在放鬆緊張的肌肉,所以拉筋是用在肌肉張力「變大」的時候。

拉筋是為了讓肌肉收縮更有效能

必須了解的是「肌肉收縮」產生主動動作,而非「拉筋」產生主動動作。

換句話說,「拉筋」放鬆緊張的肌肉,讓肌肉有機會可以做出有效的收縮,然後間接產生主動動作。所以「拉筋」和「被動關節運動」一樣,是動作復健的基本功夫。

小心勿過度

如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拉筋過與不及都不好。若是在早期低張力或肌肉無力階段、或是肌肉已經暫時放鬆的情形下,就不要繼續拉筋,以免造成肌肉拉傷,得不償失!




first service


許世昌職能治療師介紹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北護分院
院聘職能治療師
職能治療師在「我做故我在」(To do is to be)的信念下,應用活動為治療媒介,促進身、心、靈之安適感。

 
成人職能治療
骨科職能治療
兒童職能治療
早期療育評估
副木製作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與患側對話

一位中風患者的貼文『我與患側對話……』,身為職能治療師,很有共鳴!

與患側對話?

腦中風,乃是因為腦部出血、梗塞、或栓塞,造成腦神經損傷並產生一些後遺症。所謂的患側,就是與腦損傷位置相對的肢體,例如,左腦損傷的患側是右側肢體。因此,當腦中風後,對側肢體可能從無張力、無動作、到有張力、有動作。其中,無動作階段對於多數患者而言,也許是很漫長的,包括有張力無動作階段。然而,受損的腦神經細胞雖然因為死亡,沒辦法復原,但是,在死亡細胞的附近有的細胞是尚未活化的,若是透過不斷地刺激,如進行復健,則有可能會被活化以產生新的神經連結,讓本來不會動的肢體開始有動作。這就是復健治療的目的。

為何可『對話』?

我們的心可以與腦對話。研究發現,運動員在受傷或術後待復原階段,透過心像練習,雖然沒有實際參與訓練,仍然可以像實際運動一樣,偵測到相同的生理反應。透過心像練習,運動員才不至於會因為無法訓練而生疏技巧、荒廢體能和耐力。

如何『與患側對話』?

與患側對話,簡而言之,就是和患側腦說話,和它說「趕快醒醒,別再睡了!」,讓未活化的腦細胞活化起來,支配肢體動作或感覺。各位患者朋友,要常常和腦及患側說話。患側還不會動的,可以像教小孩一樣,用好手帶著患側手做動作,邊做邊說明。患側有動作了,要鼓勵它,好還要更好。患側張力強,要一邊做拉筋,一邊安撫它「放鬆,放鬆」。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肢體水腫怎麼辦?—以上肢為例

中風後肢體因為肌肉無力,制動或缺乏運動的結果,易造成上肢(下肢)末端的水腫,若是不處理將會導致後續更嚴重的問題。本文僅以上肢為例,說明上肢(手部)水腫應該如何處理。更重要的是防患未然,預防勝於治療。

常見預防水腫策略是將不能動的肢體擺在高過心臟的位置,例如在平躺時或坐輪椅時墊一個枕頭,可以幫助淋巴液回流。

前面提到中風後手部水腫是因為缺乏運動的關係,可見「主動」運動是最有效的預防或消除水腫方式。

1. 「主動」抬高患側上肢。至少超過心臟高度即可。

2. 「主動」手指握放、手掌開合。

另一個消除水腫的方式是「按摩」。

1. 將患側手平放在桌面或枕頭上。

2. 以健側手緩慢且輕輕的,由末端手指向手臂方向(即回心方向)『推』。

3. 健側手離開,回到患側手指,重複2. 動作數次。

以上簡單說明中風後手部水腫的預防與處理方法,希望對您有幫助。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心像療法簡單說

「研究發現,運動員在受傷或術後待復原階段,透過心像練習,雖然沒有實際參與訓練,仍然可以像實際運動一樣,偵測到相同的生理反應。透過心像練習,運動員才不至於會因為無法訓練而生疏技巧、荒廢體能和耐力。」這是我在【與患側對話】中寫到的一段文字。以下為各位簡單地介紹心像療法。

由以上文字可以了解,心像療法是一種練習的形式。當肢體受傷無法運動時,可以用來維持技巧、體能、耐力……等。換句話說,心像療法就是運用心像練習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要注意的是運動員運用心像練習的前提是,他們在受傷之前,都是規律的接受訓練或參加比賽。這樣,他們在做心像練習時才有想像的內容。

以下簡單介紹幾點心像療法的作法供大家參考:

1. 找一個安靜的房間或場所。

2. 可以先做被動關節運動和拉筋暖身。

3. 可閉上雙眼,想像自己正在做復健的情形,愈真實愈好。

4. 既然要擬真,該出力就出力,該放鬆就放鬆。和運動的原則一樣,出力時切記勿憋氣。

5. 被動關節運動和拉筋時,也可以開始運用『心像』。

6. 不僅如此,心像練習也可以搭配鏡像治療、機器輔助治療……等,會讓治療更有效果呵!

7. 心像練習結束後,也可以做被動關節運動和拉筋,當作緩和運動。

總而言之,心像練習(療法)可以融入生活和復健,是個值得中風患者嘗試的療法。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現代動作療法|雙側動作訓練

雙側動作訓練 (Bilateral Movement Training,BMT) 或稱雙肢訓練 (Bilateral Arm Training,BAT),是新興上肢動作復健手法之一。與其相對的單肢訓練,最常見手法是侷限誘發療法 (參見2015年10月院訊)。
雙肢訓練主要原理有二:其一是正常化大腦半球間的交互作用;其二是促進兩肢體間之耦合效應(coupling effects)。文獻顯示,侷限誘發療法在福格梅爾評估量表 (FMA) 上肢、以及遠端 (Distal) 分數有提升;而雙肢訓練則在上肢、近端 (Proximal)、與遠端分數皆有提升。換句話說,侷限誘發療法改善了患側肢體的「功能性」;而雙肢訓練則同時改善了患側肢體近端的「損傷」。以下簡介幾種臨床上常用的雙側動作訓練。

一、機械性協助式上肢訓練:機械手臂協助執行被動雙側訓練,對於重度中風病患有顯著治療效果。
二、主動-被動雙側動作治療:健側手腕進行主動動作,帶動患側手腕進行被動動作,能有效使患側腦之動作皮質興奮性增加,對急性與慢性中風病患均具效益。
三、雙側等運動型態訓練:雙手同時執行主動、各自獨立之相同性動作。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現代動作療法|侷限誘發動作治療

腦中風所遺留下的感覺動作缺損,可能會影響生活功能及降低生活品質,復健介入已成為中風照護的重要一環 (台灣醫學2006年10卷4期)。侷限誘發動作治療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CIMT) 或稱「制動療法」,是一種針對單側腦中風患者,以侷限健側手,並重複、密集地訓練患側上肢,以改善患側上肢動作功能的療法。其作法為限制90%的清醒時間,每天6小時的訓練,每週5天、為期2週 (Taub)。此作法因限制與訓練時間過長,在家中或醫院 (職能治療每次30~50分鐘) 不易執行,故改良式侷限誘發動作治療 (mCIMT) 便應運而生。

mCIMT係將每日限制及訓練時間縮短,並延長訓練期間。在台灣,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林克忠教授建議每天侷限健側6小時,訓練時間為每天2小時,每週5天,為期3週。研究指出,接受mCIMT的個案比傳統治療組有更佳的事先計劃,動作變得更有效率、更流暢。如同傳統的CIMT,mCIMT亦有益於單側偏癱患者,能改善習得廢用症 (註),增加患側手的使用頻率與動作品質 (台灣職能治療研究與實務2005年1卷1期)。

參與mCIMT者,患側手須至少可主動伸直手腕 (wrist extension) 20°、伸直手指 (MP/IP extension) 10°。針對更嚴重的動作缺損,篩選標準為至少可用任何方式將抹布自桌上拿起並放下 (Taub & Morris, 2001)。侷限的方式包括:用石膏、副木、懸吊帶、或手套限制健側手使用。要在侷限下進行的活動包括:吃飯、盥洗、如廁,及一些家事等。而關於洗澡、部分穿衣的過程、以及一些以平衡為主的活動則無須在侷限下進行。

若是對於mCIMT有任何問題,可請教您的職能治療師為您解惑。

(臺大醫院北護分院復健部 許世昌職能治療師)
註:上運動神經元損傷的病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有需雙手操作活動時患側手不使用的現象稱為習得廢用症 (Taub, 1980)。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動作學習與職能治療

中風後患側動作失去功能,不論是因張力影響、肌力不足、耐力不足、或協調性不足,都需靠著不斷地復健(職能、物理、和語言治療)學習動作技巧。

成人中風患者的動作學習,和嬰幼兒的動作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在於若假設嬰幼兒的神經發展正常的情況下,他們是在學習新的動作,例如七坐八爬、手部抓握能力、口腔動作技巧……等。隨著年齡增長,大腦成熟後,人們使用最短的神經路徑來支配肌肉動作或感官知覺。

相反地,成人中風患者雖然因為腦神經受損,造成動作功能喪失,但是在中風前,他們的動作是已經學會的,需要的是「重新」學習以前就會的動作。再者,受損(死去)的神經細胞是無法再生(道路坍方無法修復)的,必須想辦法刺激其他尚未活化的腦神經細胞活化(改/繞道),以支配肌肉動作或感官知覺。所以,重新學習動作技巧是需要時間和耐性的。

中風後的動作學習,從早期的被動關節運動和拉筋就已經開始。接著,各式的誘發動作訓練,包括心像練習、鏡像治療法等等。當然,還有被動或主動式的雙側或單側肢體動作訓練、機器輔助訓練……等。

職能治療師除了運用以上的治療方法幫助中風患者誘發或促進動作技巧,更將動作學習融入功能性的日常活動(職能活動),並透過輔具或環境改造,使患者早日適應環境、獨立生活。




first service


治療工具|套杯 Cone Activities

套杯(cone)是職能治療室常見的治療器材。一組套杯除了附30個錐形杯,還加上2~3個杯座(接觸面為公魔鬼粘)以及1個長方形底板(接觸面為母魔鬼粘)。

適用對象:適用腦中風、脊髓損傷、腦傷、巴金森氏症…等患者。

基本用途:
訓練上肢主動動作、掌指握放功能、肌力、耐力、協調性…等。分述如下:

一、上肢主動動作

可依照肩膀抬高程度,增減錐形杯的數量,亦可藉由調整杯座左右或前後距離增減難易度。例如增加左右移動距離訓練肩膀水平內收和外展,又例如增加前後距離訓練手肘伸直和彎曲……等。

二、掌指握放功能

一般而言,由於屈曲肌張力較強,訓練抓握(grasp)的動作較釋放(release)的動作容易。但握放功能訓練是其他手指精細動作訓練的基礎。

三、肌力、耐力、協調性

個案要將錐形杯由一個底座位置移動到另一個底座位置時,肌力決定可否握住或放下錐形杯;耐力決定握放的持續度;協調性包含動作協調和手眼協調能力。

依據個案上肢狀況,可以設計單側或雙側訓練。若是調整底板的擺放位置,還可以訓練軀幹控制能力。

有關此活動的進階應用,請洽職能治療師依個案狀況安排。




first service


防跌系列|起身、坐下、預備行走、環境

一、起身
1. 要從椅子,特別是輪椅起身或坐下之前,切記要確定椅子/輪椅是固定好的。
2. 起身時,要先將兩腿擺好位置,與肩同寬即可,不用太寬,也不要太窄。腳板放平,腳尖朝前或微微朝外。調整腳尖和膝蓋成一直線。
3. 將上半身前傾(但背部是直的),儘量前傾到肩膀超過膝蓋。站起時,除了下肢出力,記得同時上半身要回正。這個節奏很重要,回正太快,下肢沒站穩可能會向後倒,同樣地,回正太慢,可能會向前倒。

二、坐下
1. 坐下時,建議用好腳靠近椅子或輪椅。兩腿後側要靠到座椅前緣才能準備坐下。
2. 坐下的步驟和站起剛好相反。上半身先微傾(背部同樣挺直),然後繼續前傾同時彎曲下肢,過程中肩膀稍微超過膝蓋或與膝蓋對齊。等確定坐到椅面,再將上半身回正。
3. 注意若過程中前傾角度不夠或太快回正,在坐下後身體容易向後倒。

三、預備行走
1. 以上教的起身和坐下的動作,可以在家多多練習,最好是練到很自然。但是要記得動作速度要比正常放慢,不要貪快,動作正確比較重要。
2. 再來談到行走的預備。在坐姿下,先練習患側大腿抬高的動作,再來可以練習站姿下抬高患側大腿。
3. 因為行走是整個下肢的動作要協調,所以小腿伸直和彎曲的動作也很需要。建議先在坐姿下,練習踢球,可以立一個目標物或可當球門的東西在前方,之後再改成站姿練習。

四、環境
1. 預防跌倒,還要考量環境因素。在起身之前、行走時注意動線要沒有障礙物。
2. 動線的照明要充足,可以看清楚路面有沒有凹凸不平的地方。若是在家裡,晚上可以開著夜燈,方便要起床上洗手間。
3. 洗手間地面保持乾燥,儘量可以跟洗澡或淋浴間區隔。建議可以做防滑措施,至於要不要鋪防滑墊,要依病人狀況和洗手間的擺設來決定。
4. 家中的走廊、洗手間、洗澡或淋浴間,建議加裝扶手,以測安全。




first service


職能治療|短腿固定副木 (AFO)|中風個案

一般而言,短腿固定副木(下稱AFO),用在中風後垂足、或容易足內翻(足外翻在中風較不常見)的個案,職能治療師(下稱OT)通常會使用低溫成形的熱塑性塑膠材料製作。

前置型AFO
使用於行走的 AFO,目前最常見的為前置型副木,就是小腿部位是在前方,在足部部位有開一個洞讓患足穿過。

自費高溫成形AFO
通常要製作有關節的 AFO,是用高溫成形的熱塑性塑膠材料製作,目前國內是由義肢裝具師負責製作,屬於自費項目。一些較大型的醫院,據我所知,例如臺大醫院、門諾醫院等,有聘請義肢裝具師。在筆者醫院,通常建議下肢或足部張力太強的改穿高溫成形的 AFO。可以有比較好的支撐力,且較不容易斷裂。

有關節AFO
有關節的 AFO,以後置型的為主。製作關節的目的是為了讓行走的步態更接近自然,同時又兼具避免垂足與足內翻的功能。

結語:移除AFO
穿戴AFO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走路時,不會因垂足或足內翻而導致受傷或造成跌倒的發生。因此,當足部的動作能力提升了,例如能夠做出用腳打拍子的動作,或者行走時不會有足內翻的情形時,建議可以慢慢減少穿戴副木的時機,甚至最後可以移除副木。移除的地點可以先從熟悉的環境如家中開始,慢慢到附近的公園……等等。




first service


治療工具|交替式推拉箱

交替式推拉箱有一個桌子連著可傾斜角度的板子,板子可調整6種傾斜角度,也可以直接放平。板子上有兩個滑輪,穿過一條繩子,分別連接1個推拉箱 (如圖所示) 。

一般適用對象 : 中風、腦傷、脊髓損傷等上肢肌力、耐力、或協調能力不足之個案。

一般適用情形 : 中風布式動作階段 III 以上,脊髓損傷肩膀肌力2以上。

一般禁止情形 : 上肢軟癱、或雖有不正常張力但無主動動作。

一般使用方法 : 訓練肌力或耐力,半側偏癱,以單手為主;脊髓損傷,以雙手為主。訓練協調能力,以雙手為主。

1. 針對肌力或耐力,可依據患側上肢 (肩膀) 抬高程度,調整板子傾斜角度,例如如果只能抬一點點或到桌面高度,就直接放平即可。

2. 若是患側手肘也無力或無法主動伸直,可使用手支架 (gaiter) 將手肘打直,先訓練肩膀的肌肉力量。

3. 推拉箱內的重量砝碼,要以患者患側上肢能推得動為原則,否則肩膀容易受傷。

4. 針對協調能力,可用交替式一上一下,也可以雙手同時推。

特殊使用方法 : 由主責職能治療師依據患者狀況安排,請遵照治療師建議使用。




first service


治療工具|站立訓練桌

走進職能治療室,最顯目的莫過於幾台大型的治療工具,其中之一就是站立訓練桌了。

今天先來跟大家介紹站立訓練桌的基本功能。

站立訓練桌(以下簡稱站立桌)--顧名思義就是訓練站立的治療桌。他的主要用途即是站立平衡的訓練,以及和站立平衡有關的軀幹控制訓練。

站立桌外觀像一個大箱子,桌板可調整高度,配合患者身高或平衡要求。桌子附加至少 1~2 條皮製綁帶,讓患者站立起來時固定在臀部位置,除了安全考量外,還有協助下肢擺位的作用。站立桌的桌板有兩個平行固定的木條,可以放置推拉箱供站立推拉訓練。

要站站立桌的前提是先能夠坐得穩,或是物理治療的傾斜床能夠站到已經或接近90度直立的程度,維持至少10分鐘以上的時間,不會出現姿勢性低血壓的情形。

站立桌的目的,除了訓練下肢平均承重以外,還有另一點也很重要,就是軀幹的控制。若是站站立桌時容易身體前傾或後仰,或是向旁邊傾斜,就是軀幹肌肉無力,也會影響身體的平衡。所以,通常剛開始站站立桌,會要求患者試著將身體挺直,不要東倒西歪。接著,會加入用手進行推拉箱,或設計的活動,訓練軀幹控制能力。

等到站立桌可以站得穩了,則可試著移除綁帶或用弓箭步方式,進行推拉箱或設計的活動。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住院安排經驗分享

1. 通常中風患者經由急診安排住院,待生理狀況穩定後即開始接受復健治療。
2. 通常接受住院復健的期間,以患者中風後半年內為限。
3. 每家醫院住院復健治療天數,以28天為限。若條件符合急性後期照護計畫PAC,則以3週為單位,原則上可以住到6週,但申請健保展延通過,最長可住到12週。
4. PAC計畫有個限制,就是不管是住3、6、9、12週,出院後就必須回家,不能再轉院。
5. 承3,一般住院28天住滿之前,建議可以在滿2週後,開始安排下一家醫院,且要多排幾家以免向隅。
6. 此外,因為有半年住院復健限制,所以早期復健重點必須放在坐站平衡、行走、上下階梯訓練。下床預備也必須在生理狀況穩定後早早開始。
7. 「日常生活功能訓練」對於患者早日適應返家後的生活,也是同樣重要。
8. 上下階梯對於住公寓的患者特別重要,也是決定要不要繼續轉院還是回家的重要因素。
9. 對於屆期仍無法上下階梯的患者,面臨必須回家的窘境,通常有的會搬到有電梯或一樓的房子,有的會暫時住到機構,經由門診復健一段時間。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患側肩膀無力,避免做被動高舉過頭或甩手的動作

中風個案的患側肩膀相較於健側是無力的狀態。由於肌肉無力,原本就容易使得肩關節產生半脫位,所以必須特別注意做好預防措施。包括在初期建議穿戴護肩帶和坐有扶手支撐的椅子等。

一般而言,治療師會建議患側尚未有主動動作的個案,使用好手帶壞手的方式進行活動。但是,我們不建議用這樣的方式將患側上肢高舉過頭,若是使力不當很容易拉傷肌肉或肌腱造成發炎,產生疼痛或半脫位的情形。

同樣地,拉單槓或類似的活動也容易造成患側肩膀受傷要避免!至於甩手對於患側肩膀更是弊多於利,不建議中風個案嘗試。

總而言之,職能治療師擅長活動分析,且能針對不同個案設計合適的活動。若是在復健時遇到任何問題,請務必請教個案的治療師,切忌病急亂投醫,造成身體傷害就得不償失了!




first service


治療技術|減痙攣活動 (含拉筋)

上 (下) 肢因腦中風 (CVA) 或脊髓損傷 (SCI) 後,可能造成半側肢體、上 (下) 肢、或四肢異常張力 (abnormal muscle tone) 。若是初期低張階段,被動關節運動 (PROM ex.) 是其重點 [見前文『被動關節運動 』]。

針對上肢而言,一旦開始出現張力變強的情況,職能治療師會加入減痙攣活動 (Spasticity reduction motion),包括拉筋 (Stretch) 在內。透過減痙攣活動,可以令上 (下) 肢暫時放鬆,以利執行促進技術或主動運動。其中,『拉筋』就像被動關節運動一樣,可以由治療師、照顧者、甚至患者自己執行。

以下將介紹拉筋的原則、注意事項、以及上肢拉筋的步驟。

1. 在拉筋之前,建議先做單一關節的被動關節運動。

2. 與被動關節運動相反,拉筋的順序是由手指到手腕、手肘、最後到肩膀。

3. 上肢的痙攣 (攣縮) 方向,大多是彎曲 (flexion) 方向。所以在拉筋時,要往伸直 (extension) 的方向拉。

4. 拉筋時,和被動關節運動一樣動作要慢,若是快動作會引起牽張反射 (stretch reflex),可能使張力變得更強。

5. 上肢拉筋步驟:

1) 將手指扳開伸直、大拇指沿掌面外展、掌面朝上 (A—自己做) 或朝內 (B—他人協助)。

2) 另一手握住手指 (注意不能握掌心),將手背向下 (A) 或向外 (B) 扳,使手腕伸直。

3) 手指伸直,手腕伸直,然後手肘伸直 (A 與 B)。

4) 針對B,承 3),加上肩膀外展或微向後伸直。

5) 針對A,肩膀較不容易拉到筋,可以利用牆面或床面『撐手』達到目的。

總而言之,做好『拉筋』的動作,除了可使上 (下) 肢暫時放鬆,還可預防未來產生關節攣縮,和被動關節運動一樣是臨床上基本且重要的技術。




first service


居家環境安全評估

職能治療從全人角度來看一個人所處的居家環境。

想一想,什麼人在家裡的時間最長呢?從最小的嬰兒、幼兒、最大的年長者、照顧嬰幼兒的保母、家庭主婦、在家工作者、生病在家休養者、到照顧年長或生病者的照顧服務員……等。以下針對上述族群舉一些例子來說明之。

針對嬰幼兒,不建議和大人同睡在大人床上。嬰兒床要有護欄,避免嬰兒翻身滾落。嬰兒床的四周不要有尖銳物或危險物品,以防意外發生。會爬行的幼兒,須注意地面維持淨空,不要有可能塞進嘴巴的小東西或玩具零件。

針對照顧者、家庭主婦和生病休養者,臥室裡常用到的物品,可以放置於床頭櫃或是容易取得的位置。重的物品放櫃子下層,輕的物品放櫃子上層,必要時可以使用「長柄取物夾」拿取上層小物。行走的動線地面需淨空,以免跌倒受傷。室內環境照明需充足。廚房及浴室地面需保持乾燥,避免濕滑而易致跌倒。廚房家電用品的擺放位置,應依照常使用與不常使用來規畫,危險刀具或物品應妥善收好,以防幼童把玩受傷。

針對老年人,室內照明需充足。最容易發生跌倒的浴室需特別注意防滑及保持地面乾燥,並建議安裝扶手,方便年長者或身障者起坐或扶握。

針對在家工作者,建議工作區域和起居空間做區隔,除了居家環境,工作區域也要做好無障礙設施。

以上只是簡單地舉例,其實有些建議也是適用於所有人的。由此可知,職能治療師可以針對不同對象、不同居家環境,與個案、家屬、或照顧者、以及相關專業人士(如工程師、設計師、物理治療師、社工師……等)合作,量身打造安全的居家環境。




first service


人為何會生病?(職能治療角度)

職能治療哲學以全人觀點,著重身、心、靈的健康,這點與復健醫學和物理治療以醫學與身體面向來看健康,出發點是不同的。而值得慶幸的是,世界衛生組織也更改了對於健康的定義,從原本以疾病或殘障為考量,到目前的以功能為主的思維。因此,連帶影響了其他健康相關專業人員看待健康的角度。

身為職能治療師,以全人觀點來看待生病這件事便是很自然的。所謂的「全人」,即是人的身心靈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甚至還需考量人所處的環境。「人—環境—職能」的理論架構,正是基於這樣的信念而產生的。所以說,當人的『身心靈』,或者是『人、環境、職能』失去平衡的時候,便容易生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健康是指身體(生理)、精神(心理)及社會(社交) 都處於一種完全安寧的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基於上述定義,對照職能治療關注的全人和環境,使得職能治療師在面對各個領域的健康專業人員,都能夠知道怎麼溝通與協調。

舉例來說,當一個人中風之後,職能治療師可以從醫師端得知患者的生理狀況,透過身體評估了解患者的失能程度,與並與物理治療師合作,增進患者的動作功能。中風患者可能出現憂鬱的狀況,職能治療師會向患者及家屬說明原因與調適的方法,若情況嚴重也會適時地轉介心理師協助。患者回到家庭及社會中,可能會遇到什麼問題,職能治療師會與患者共同擬定目標,尋求解決或適應方案,若需連結社會資源,則協助連絡社工師幫忙。
在職能治療師的眼中,生病不一定代表人生轉變成黑白。了解自己生病的原因、調整自己的生活習慣或作息、積極的復健、保持喜樂的心情,人生還是充滿希望的。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心像療法簡單說

中風後患側動作失去功能,不論是因張力影響、肌力不足、耐力不足、或協調性不足,都需靠著不斷地復健(職能、物理、和語言治療)學習動作技巧。

成人中風患者的動作學習,和嬰幼兒的動作學習有很大的不同。在於若假設嬰幼兒的神經發展正常的情況下,他們是在學習新的動作,例如七坐八爬、手部抓握能力、口腔動作技巧……等。隨著年齡增長,大腦成熟後,人們使用最短的神經路徑來支配肌肉動作或感官知覺。

相反地,成人中風患者雖然因為腦神經受損,造成動作功能喪失,但是在中風前,他們的動作是已經學會的,需要的是「重新」學習以前就會的動作。再者,受損(死去)的神經細胞是無法再生(道路坍方無法修復)的,必須想辦法刺激其他尚未活化的腦神經細胞活化(改/繞道),以支配肌肉動作或感官知覺。所以,重新學習動作技巧是需要時間和耐性的。

中風後的動作學習,從早期的被動關節運動和拉筋就已經開始。接著,各式的誘發動作訓練,包括心像練習、鏡像治療法等等。當然,還有被動或主動式的雙側或單側肢體動作訓練、機器輔助訓練……等。

職能治療師除了運用以上的治療方法幫助中風患者誘發或促進動作技巧,更將動作學習融入功能性的日常活動(職能活動),並透過輔具或環境改造,使患者早日適應環境、獨立生活。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淺談肌肉張力、肌力、肌耐力的區別

許多人分不清楚肌肉張力、肌力、與肌耐力這三者,或是後兩者之間的差異。茲簡單介紹如下:

肌肉張力是指肌肉在放鬆無收縮的狀態下的緊張程度。最常舉的例子是橡皮筋,新的橡皮筋,我們將它懸空拿著,它雖然受到重力影響,仍然可以維持接近圓形,但是用久鬆弛以後,就變成橢圓了。同理,我們也不能沒有張力,正常的張力是維持姿勢所必需的。癱瘓患者所謂軟癱的情形,就是低張力的一種,相反地,所謂的硬癱則是指高張力的情形。肌肉張力可以透過徒手或儀器評估緊張程度。拉筋或減痙攣技術可以幫助暫時性放鬆過高的肌肉張力。

肌力,一般人比較容易了解,就是肌肉力量。換句話說,肌力是指肌肉做最大收縮所出的力量。肌力也可以透過徒手或儀器(如握力器)測出來。透過肌力訓練可以增強肌肉力量。

肌耐力,簡單的來說,就是肌肉收縮的持久力。肌耐力的評估主要是靠觀察在運動或活動中的表現來判斷是否耐力不足,或有待加強。例如,本來拿得好好的東西,過一會就手痠了,必需出更多力量才能避免東西掉落。同樣地,肌力訓練或肌耐力訓練也可以加強肌耐力。

以上是針對三個容易混淆的名詞做簡單的介紹。關於評估和訓練的細節,請洽您的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




first service


彈鋼琴–另類上肢復健

在中風後,許多病人經驗到對側上肢感覺動作缺損 (sensorimotor impairments) 以及活動與參與限制 (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 limitations),持續超過半年 (6個月) 甚至更久。

音樂支持療法可增進中風病人上肢功能
有研究指出音樂支持療法 (Music-supported therapy, MST),以彈鋼琴為例,可增進中風病人上肢功能,包括手部靈巧度 (dexterity)、手指動作協調 (coordination)、以及上肢的功能性使用 (functional use)。參與者經評估具備一些上肢動作分離能力,並能跟隨簡單的指令。也具有正常的矯正視力、沒有視野及半側忽略的問題、以及正常認知能力。

研究設計 : 難易度、速度漸增,可居家練習
研究者使用電子鍵盤,並利用MIDI軟體在電腦螢幕上呈現視覺刺激,指示參與者跟著刺激的位置 (音符) 和速度 (拍子) 用患側手 (包含所有5指) 彈奏。難易度由「簡單的」連續音符彈奏,到「中度的」非連續手指彈奏 (3、4、5度音程),到「複雜的」和弦彈奏 (即2指同時彈奏)。而速度則由每分鐘30下漸增到每分鐘60下。參與者也被安排使用一種捲起可彎曲的鋼琴進行居家練習。值得一提的是,所有參與者皆沒有音樂相關經驗,表示人人只要有興趣皆可嘗試。

有樂趣、具社交價值的休閒活動
除可增進音符正確性 (note accuracy) 和時間準確性 (timing accuracy),以及前述所提包括精細與粗大動作等的上肢功能,彈鋼琴本身屬於有樂趣、具社交價值的休閒活動,而且參與者也顯示高度動機,因此能超越一般復健時間框架,是個值得推薦的另類上肢復健活動。
圖片關鍵字搜尋 : Synthesia, Hand Roll Piano 61 K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肩關節疼痛預防

肩關節是由肩胛骨的肩窩,連接上臂的肱骨頭,以軟組織,如韌帶,加上周邊肌肉的肌腱所包覆。肩關節可以做出各方向的動作,包括前 (上) 舉 (flexion)、後伸 (extension)、外展 (abduction)、內收 (adduction)、水平外展 (horizontal abd.)、水平內收 (horizontal add.)……等,還包括許多混合動作,例如將手背背後即是後伸加內收的動作。

肩關節僅靠韌帶和肌腱連接

因為肩關節要做出如此大角度的動作,所以包覆性不能太緊密。如前所述,因其僅靠韌帶和肌腱連接,所以,正常人在運動前必須做好熱身,才不會造成肩關節受傷,而中風後肩部肌肉無力更要注意。

初期無動作階段著重被動關節運動

中風患者上肢動作依布氏動作恢復分期 (Br. stages),第 I 期、第 II 期皆是患側無動作階段,此 2 期嚴禁在坐姿或站姿下,自己將患側上肢高舉過頭或至耳邊。只能由照顧者執行被動關節運動,或者在躺姿下進行。

患側肩部無力,請勿甩手、拉單槓

在患側肩部肌肉無力,特別是肌肉力量評估 3 分以下,請勿進行甩手、拉單槓的動作,以避免軟組織或肌肉拉傷。無力初期可開始穿護肩帶,預防 “脫肩 (肩膀脫臼)" 的情形發生或更加嚴重。布氏動作恢復分期 III (開始有動作出現) 以上,可以加入 “聳肩練習" ,健側患側同時聳肩,再慢慢放鬆,強化肩部側邊肌肉力量,連帶可以改善脫肩的情形。

遵從治療師指導與建議

造成肩關節疼痛的原因有很多,雖然大部分原因不明,但是也有部分是因軟組織或肌腱受傷,造成急性或慢性發炎。在進行上肢職能或物理治療時,必須遵從治療師的指導與建議,預防肩關節疼痛的產生。




first service


中風復健|107年病友會

每年到了元宵節,我最期待的不是燈會,而是筆者醫院(下稱本院)復健部與社工室合辦,一年一度的腦中風病友會(風采俱樂部)。

風采俱樂部

腦中風(腦血管疾病)雖位居105年十大死因的第四位,但因著醫療技術的進步,腦中風倖存者也不在少數。腦中風造成之後遺症需要藉著復健治療,包括職能治療、物理治療、語言治療……等,期待能獲得功能和生活獨立的目標。此外,我們也了解到當一個人中風後,是一個家庭的變故與負擔,需要支持與鼓勵。因此,多年前開始,本院復健部主任便邀請社工室與職能治療師合作舉辦病友會,邀請患者、家屬與照顧者參加,並且命名為『風采俱樂部』,期待大家在病友會互相交流、鼓勵,透過職能治療師帶的活動彼此認識,藉著醫師、治療師、營養師、或社工的講座吸收照護新知。

狗年旺旺迎新春

今 (107) 年的病友會,以職能治療師帶領大家寫下新年新希望開場,接著院長和醫療部主任溫馨的致詞,復健部主任醫師講解復健科患者常碰到的疼痛問題與治療方法,最後按往例以聚餐圓滿結束。




first service


職能治療簡介

職能治療係使用有目的的活動 (purposeful activities) /職能活動(occupation,意指對人生活具有意義的活動)作為治療性活動 (therapeutic activities),達成個案在身心靈功能及生活上之獨立。

原發表於【許世昌的職言職語】




first 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