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飛碟新聞報導資料記錄庫查詢

新聞資料來源與技術備份
連結懷舊台灣飛碟網站 →
#台灣飛碟報導歷史資料庫紀錄備份
update: 2024/6/7
更新日期: 2024/6/7
origin: 2010/05/18

天文專家:尋覓外星人太難 可就近研究UFO求突破

(朱曉穎 張暘)面對人類曾在歷史上監聽外星人信號、向外星人主動致意、尋覓外星人家園等諸多太空探索,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17日向記者表示,尋覓外星人何其難矣,應多路徑探測,“不明飛行物探索是舍遠求近,花費較少,有望一朝突破,促進人類科學技術的新飛躍”。 “我認為外星飛行器有可能訪問地球。”王思潮說:“從1971年起,我對中國近20起螺旋狀、扇狀、光團狀UFO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定量、半定量的科學分析,發現離地面130公里至1500公里的近地空間,多次出現奇異的飛行物,其飛行速度遠低於第一宇宙速度,有的低至每秒0.29公里,且在1460公里的高度平行地面飛行25分鐘之久。這說明,這些飛行物有可能是具有抗地球引力能力的外星飛行器,否則,它們早就隕落下來。” 對於外星人存在與否的爭論由來已久。記者瞭解到,現代第一個尋找地外文明的計劃是奧茲瑪計劃,它始於1960年,最初只有一個頻道監聽外太空信號。1974年,美國使用世界上最大口徑的阿雷西波射電望遠鏡,向武仙座球狀星團內30萬顆恒星發射了強大的無線電訊號,這些訊號要25000年後才能到達該星團。2009年3月6日,美國宇航局成功發射了開普勒空間望遠鏡,這是世界上第一架尋覓真正和地球相似的行星望遠鏡,也就是去尋找可能存在的“外星人之家”。 王思潮認為,僅銀河系就有2000億顆恒星,且人類並不清楚外星人使用的通訊方式,要主動“尋他千百度”,太難了。 “對於搜尋地外文明這樣充滿未知因素的科技難題,我認為,應採取多路探索的途徑,而不是只是向著幾十光年、幾百光年甚至幾萬光年十分遙遠的行星去搜索。”王思潮說,對於太空探索,不僅要勇於突破理論禁區,更要在實踐上開闢一條新路,要重事實依據、重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