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飛碟新聞報導資料記錄庫查詢

新聞資料來源與技術備份
連結懷舊台灣飛碟網站 →
#台灣飛碟報導歷史資料庫紀錄備份
update: 2024/5/15
更新日期: 2024/5/15
origin: 2011/07/21

銀河系周邊星雲出現怪異事件 恒星離奇失蹤之謎

#p1 #p2   騰訊科技訊(Everett/編譯)據國外媒體報導,一個由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科學家Knut Olsen領導的研究小組通過位於智利的Cerro Tololo美洲天文臺4米口徑的布蘭柯望遠鏡發現:位於銀河系周邊小麥哲倫星雲中出現恒星離奇失蹤的現象,而大麥哲倫星雲中的恒星卻增加了數百個。隨後該小組通過使用斯皮策紅外空間望遠鏡進一步發現大麥哲倫星雲從小麥哲倫星雲中“偷取”恒星的情況。在圖像中用不同的顏色來代表視線速度,即紅色的是代表恒星離開星雲,藍色是代表運動方向面向地球,用這種方法區別出星雲中天體的相對位移,而這兩個星雲都可在南半球用肉眼可見。   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科學家Knut Olsen和Bob Blum,分析了大麥哲倫星雲中5900個大品質恒星的光譜,並得到斯皮策空間天文臺科學家和亞利桑那大學的天文學家的幫助,發現在觀測物件中,有超過5%的恒星的移動方向靠近大麥哲倫星雲中恒星集群的區域,或者說這些恒星朝著麥哲倫星雲運動。但是這個結果也只是個較為含糊的推測,因為目前的技術只能測量到這些恒星的視向速度,並不能精確地測量出恒星運動的速度向量。   在這種理論推演下,從所觀測的恒星奇特的軌道顯示,這些恒星並不是由大麥哲倫星雲中的氣體、塵埃等物質經過旋轉等正常途徑形成的。進一步的研究也發現:在大麥哲倫星雲中出現的異常現象的恒星也揭示出另一個異常的情況。這些恒星的化學成分是不同的,他們所含有的重元素,如鈣和鐵的含量比星雲中普通的恒星要少很多,然而,奇怪的是,這些恒星的化學成分與相鄰的小麥哲倫星雲中的恒星類似,在小麥哲倫星雲中的恒星也恰恰是缺少重元素的。   通過觀測恒星的運動方向和化學成分的組成這兩個證據,研究小組認為大麥哲倫星雲強大的引力將小麥哲倫星雲中的恒星給“偷”了過來。針對這個情況,天文學家同時也使用了位於智利的美洲天文臺布蘭科望遠鏡的多目標光譜儀,該儀器可以同時觀測大量恒星集群(4600顆恒星)的特殊的光譜特徵。並結合已經觀測到得1300顆恒星的資料,研究小組的一位科學家提出不同的建議,目前還不能充分地說明這些恒星是否是“偷”來的或者是以不同機制形成于本星雲。而有一點是肯定的:由於大麥哲倫星雲距離地球較近,能觀測到星雲中巨大數量的單個恒星,而部分恒星卻有著顯著的不同點,其形成機制或者地點肯定是與眾不同的。   該研究小組同時也使用斯皮策紅外望遠鏡研究大麥哲倫星雲中恒星的形成和演化問題,美國國家光學天文臺副主任Bob也認為這個研究途徑是非常重要的:通過空間望遠鏡可以對大麥哲倫星雲中的恒星進行全面的普查,隨後可以再通過地面天文臺對恒星的具體特徵和運動情況進行分析。但是,由恒星特徵和運動情況這兩者推測分析,大麥哲倫星雲中的部分恒星與小麥哲倫星雲中的恒星有著顯著的相同點,這讓我們必須深入思考星系或者星雲間是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進行互動的。   這個結論可能可以解釋為什麼在大麥哲倫星雲中西南方向的另一處不同尋常的恒星大量聚集情況,該天區被稱為劍魚座30,也稱為蜘蛛星雲,位於大麥哲倫星雲中恒星形成區內。如果劍魚座30位於我們銀河系中,也就是靠近我們的獵戶座星雲,其餘輝將在地球上投下巨大的陰影,差不多是滿月面積的60倍。而劍魚座30所在的那邊宇宙空間,其氣體成分被證實來自小麥哲倫星雲,隨著小麥哲倫中恒星被吸入大麥哲倫星雲,這些氣體也以極高的速度與大麥哲倫星雲中的物質相碰撞。   這些氣體碰撞產生的強大的衝擊波同時也反作用於星際氣體,將其進行壓縮封閉,這樣更可能形成超大品質的恒星,而這些恒星卻又不穩定,在氣體的強烈衝擊下,可能出現爆炸,就比如1987年出現超新星爆炸就可能與這些氣體衝擊有關。而同時,在這片天區內通過X射線天文臺也發現古老的超新星爆炸遺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