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飛碟新聞報導資料記錄庫查詢

新聞資料來源與技術備份
連結懷舊台灣飛碟網站 →
#台灣飛碟報導歷史資料庫紀錄備份
update: 2024/5/15
更新日期: 2024/5/15
origin: 2011/07/08

盤點火星未解謎團溫暖潮濕的遠古或有生命

#p1 據美國太空網站報導,火星是太陽系第四大行星,由於其表面血紅鐵鏽色是以羅馬戰神命名。從勘測的觀點來看,這個名稱是比較適合的,火星擊敗了人們多次科學勘測活動。在過去幾十年裡,40多顆研究分析火星的探測器中有一半以上都以失敗告終,一些探測器是墜毀在太空中,其它一些探測器是碰撞在火星表面。儘管我們承受了許多挫折,但我們對​​火星的好奇心從未減少,目前美國宇航局將發射“好奇號”登陸器著陸火星表面進行勘測。科學家希望最新的火星勘測任務將揭曉火星的謎團,以下是多年來關於火星的一些未解之謎:   是否存在生命? 人們談論的話題總是離不開火星生命,火星一直吸引著科學家,是因為這顆行星是太陽系最有可能孕育生命的,在遠古火星時期或者現今存在著生命。 康乃爾大學教授史蒂夫-斯奎爾斯(Steve Squyres)說:“幾乎每一個人都想知道是否火星曾孕育過生命!”據悉,他是“機遇號”和“勇氣號”火星探測器的首席調查員。現今以及火星多數歷史時期均處於一個寒冷、乾燥和荒涼的世界,但是諸多線索和證據顯示火星數十億年前曾是一顆溫暖潮濕、頗似地球的行星。 生命的形成最基礎的條件是水,目前科學研究發現火星遠古時期曾完全被水覆蓋,硫酸鹽和黏土等火星表面的礦物質,僅形成於具有水的條件下。許多地質物徵表明火星表面曾有激急湧現,大量的水仍存在火星,但它以冷凍的形式存在於火星極地冰帽,以及近代發現的永久凍土層和巨大的地下冰川。 科學家猜測火星微生命具有許多外觀形態,比如:上世紀70年代“海盜號”登陸器實驗採集的樣本;從南極洲發現的著名“火星隕星”,尤其是火星隕星使研究人員認為微生物化石可能保存於從火星墮落的岩石中;此外,火星稀薄大氣層中的甲烷可能是生物起源。   從溫暖潮濕演變至寒冷乾燥 斯奎爾斯稱,關於火星的另一個謎團就是究竟火星曾經發生了什麼?他說:“5億至10億年前,火星曾是一個溫暖潮濕,令人充滿遐想的世界,然而之後發生的事情卻完全顛覆了這一切!” 未來火星勘測任務將攜帶一些科學儀器,將有助於揭開關於火星生命的相關謎團,以及火星地質和氣候曾發生的變化。美國宇航局火星科學實驗室和像汽車大小、六輪探測器“好奇號”將於明年夏季著陸火星表面,開始分析火星岩石,並將拍攝的照片傳送至地面。此外,歐洲宇航局也將發射第一個火星探測器“ExoMars”,於2018年發射升空。斯奎爾斯稱,從火星土壤和岩石採集樣本返回地球表面的時間表並不遙遠。 科學家希望通過逐步地深入研究,揭開火星的神秘面紗,例如:是否火星曾擁有濃密的大氣層,是否在遠古時代存在能夠影響地質結構的火山活躍性。畢竟火星有太陽系最長的峽谷——Valles Marineris,以及最大的火山——Olympus Mons。   兩個半球存在著明顯差異 火星的南半球與北半球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北半球分佈著形成時間較短,平滑的坑狀窪地;而南半球則分佈著形成時間較早,崎嶇不平的坑狀高地。北半球海拔平均比南半球低5公里,這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這種現像被稱為半球二分法,斯奎爾斯猜測40億年前一顆冥王星大小的星體碰撞在北半球,這一理論是他於1984年提出的,如果該理論是正確的,則意味著火星北半球40%面積實際上是碰撞隕坑,這將使火星具有另一個更高級的地質特徵——擁有太陽系內最大的碰撞隕坑。   像土豆一樣凹凸不平的衛星 火星擁有兩顆像土豆一樣外形的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在體積、外形、顏色和表面成分等許多方面,它們是被火星引力束縛的外形不規則衛星,但事實上,它們擁有圓形軌道環繞火星赤道運行,挑戰火星引力束縛理論。 火衛一和火衛二可能形成於某星體碰撞火星濺射的殘骸,就像月球的形成過程,由於它們缺少質量和相應的引力形成球狀結構,因此具有凹凸不平、不平坦的外形。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