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飛碟新聞報導資料記錄庫查詢

新聞資料來源與技術備份
連結懷舊台灣飛碟網站 →
#台灣飛碟報導歷史資料庫紀錄備份
update: 2024/5/15
更新日期: 2024/5/15
origin: 2010/03/08

科學家解密火星"溝壑"成因:實為熔岩流產物

#p1 據俄羅斯《紐帶》網報道,科學家們日前證實,分佈在火星表面的大量溝壑狀構造並非水流作用的結果,而是熔岩流活動的產物。他們同時指出,水在火星上存在的形式可能遠比人們先前想像的要更為複雜。 科學家們在開展這項研究的過程中將關注的重點放在了火星表面一條長度約270公里的溝壑結構上。在此之前,這條溝壑曾被認為是水流作用的產物。研究人員通過對探測器拍攝到的有關該溝壑所處區域的大量照片進行加工,成功繪製出了迄今為止這一地區最為細緻的圖像。科學家們通過之前進行的分析已獲知,在該溝壑中分佈著大量形似小島的構造以及類似于分支一樣的細小溝渠。 借助新繪製出的高解析度圖像,科學家們得以確定出,該溝壑中各種條狀結構的特點更像是熔岩流凝固後的產物,他們甚至還大致確定出了這些熔岩流的來源。除此之外,該溝壑中的部分區域還下陷得很深,其構造也更像是熔岩管。所有這些特點都使科學家們確信,這條巨大的溝壑應該是地質活動的產物,而非已消失河流的河床。 科學家們開展這項研究所使用的照片均由“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MRO)”拍攝。該探測器于2005年發射升空,其主要用於對火星表面結構進行細緻分析。該探測器上安裝的HiRISE照相機可從300公里高的軌道上獲取火星表面長度不超過30釐米的物體的圖像。此前,“火星勘測軌道飛行器”就曾在火星表面拍攝到一片巨大的髮絲狀結構。科學家們解釋說,這一現象是由火星土壤下凍結的二氧化碳在每年春季氣化時將地下的黑色土壤帶到地表或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