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飛碟新聞報導資料記錄庫查詢

新聞資料來源與技術備份
連結懷舊台灣飛碟網站 →
#台灣飛碟報導歷史資料庫紀錄備份
update: 2024/6/8
更新日期: 2024/6/8
origin: 2010/09/22

銀河系核球最新成果挑戰現有星系形成理論

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研究員沈俊太在銀河系及其核球結構的研究工作上取得了新的進展。這項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及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天文學家合作的研究結果,以通訊快報的形式發表在最新出版的國際學術期刊《天體物理雜誌》(ApJL)上。 銀河系是一個巨大的旋渦星系,通常認為它是由星系盤、中心核球以及暗物質暈組成。現有的星系形成理論一般認為旋渦星系中心的核球是在星系碰撞與並和過程中形成的。沈俊太利用最新銀河系核球視向速度巡天計劃(Bulge Radial Velocity Assay,BRAVA)的觀測結果,結合高精度多體模擬來研究銀河系的動力學結構,證實了銀河系的盒狀核球其實是側面看到的銀河系的棒。並且發現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幾乎是由一個純星系盤演化而來,並不包含一個顯著的由星系並和形成的經典核球。這一結果與目前宇宙學模擬預言的結果相悖。 目前的星系形成理論認為,像銀河系這樣大品質的棒旋星系的形成,必須經過若干次星系並和的過程,而星系並和不可避免地會在星系中心形成顯著的經典核球。而本研究結果表明銀河系是一個大品質的純星系盤,所以現有的宇宙學模型必須在星系尺度上有大的改進,即必須解決如何形成眾多類似銀河系的大品質純星系盤(giant pure-disk galaxies)。這是目前研究星系形成和演化的一個尚未解決的重要難題。 這項研究結果在2010年哈佛大學舉行的Sackler銀河系研究會議上被著名天體物理專家Simon White教授重點講述,已引起國際同行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