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飛碟新聞報導資料記錄庫查詢

新聞資料來源與技術備份
連結懷舊台灣飛碟網站 →
#台灣飛碟報導歷史資料庫紀錄備份
update: 2024/5/15
更新日期: 2024/5/15
origin: 2011/01/15

仙女座星系中 瞥見未來與過往的恆星

#p1 天文學家利用2架太空望遠鏡,分別以紅外光、X射線等波段觀測著名的M31仙女座星系(Andromeda Galaxy)。其中,赫歇爾觀測衛星(Herschel)以紅外波段觀測到M31星系恆星形成區所形成的環狀結構,這是到目前為止最詳細的M31紅外影像;而XMM-牛頓(XMM-Newton)則以觀測到濱死恆星正在散發的X光。 M31是離銀河系最近的大型星系,其結構與銀河系類似,都是含有數千億顆恆星的螺旋星系(左上角的可見光影像)。目前的觀測認為仙女座星系(M31)正以每秒300公里的速度朝向銀河系運動,在30至40億年後可能會撞上銀河系。但即使真的的發生碰撞,太陽以及其他的恆星也不會互相碰撞。 赫歇爾觀測衛星乃以遠紅外波段進行觀測,對低溫塵埃與氣體等雲氣較為敏感。這些低溫雲氣中有許多塵埃雲繭正在形成恆星,每顆恆星寶寶都藉由自身的重力緩慢的拉攏附近的雲氣以長大茁壯,整個過程需耗費數億年之久。一旦密度夠高,才能在可見光波段閃耀光芒,從雲繭中透出光來,被一般以可見光波段觀測的望遠鏡觀察到。 許多星系具有螺旋狀外型,但仙女座星系的有趣之處在於距離它中心約75,000光年遠的地方,有個非常大的塵埃環。有些天文學家推測可能是M31近期曾與其他星系發生過碰撞的結果。右上角這幅赫歇爾新觀測的精細影像顯示塵埃環不只一個,而是至少有5個其中有新恆星正在誕生的同心環。 右下角為XMM-牛頓觀測衛星的X射線影像,它觀測到的不是恆星誕生,卻是恆星演化到生命終點的景象。XMM-牛頓觀測到M31裡有數百個X射線源,其中大都位在恆星最擁擠的中心區。一部分X射線來自爆炸恆星向外拋出的物質或爆炸震波,其他的X射線可能來自雙星或聚星系統;在雙星或聚星系統中,其中一個已經死亡或瀕臨死亡的子星,因表面重力較強,會奪取另一顆還在演化的子星物質,這些物質落往已死子星的過程中被加熱而發出的X射線,或是物質奪取太多以致超過質量上限、發生爆炸而發出X光。 無論紅外光或X光都會被地球大氣吸收而無法在地面進行觀測。此外,地球大氣擾動造成星光閃爍,也對天文觀測干擾頗大。因此在太空中進行紅外光和X射線的觀測,成果往往比在地面好很多。用太空望遠鏡瞥見仙女座星系中「曾是」與「即將是」的恆星。(文/引用自臺北天文館之網路天文館網站)